首页 > 医疗工作

大医之道14|梁英民:追梦赤子心

作者: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时间:2021-02-26
浏览:747次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遭遇了什么,而是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从医40余年的梁英民医师时常会在实验室忘记时间的流逝,沉浸在阅片疑难杂症的蛛丝马迹里,而岁月长河中激起的层层涟漪,串起过往的点滴。

梁英民,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院长,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原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海峡两岸血液医师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液学分会委员常务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主委、陕西省医学会临床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曾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理事。

1974年高中毕业后,梁英民参军加入新兵连,从陕西泾阳的家远赴甘肃张掖卫生队,成为一名卫生员,年龄小又好学,是个学医的好苗子,短短半年培训,梁英民“拿下”了一摞摞医学手册的知识,跟着“师父”探索细胞的奥秘。游子思乡的心很快被显微镜下形态各异、五彩斑斓的世界填满,初次接触检验这一领域,梁英民便在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1978年,机会来了。部队恢复了高考,梁英民以兰州军区第一名的成绩被第四军医大学录取,之前卫生员的工作经验加上学校系统全面的教育,梁英民学习起来游刃有余,检验医学的基础结合临床医生的实践更是如虎添翼,勤奋又有天分,可谓是“祖师爷赏饭吃”,在校期间就有医界前辈想将梁英民收入麾下。

1983年,毕业留校的梁英民被选入唐都医院血液科,那时国内的血液病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国人对血液病的认知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的日剧《血疑》里,“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罕见的RH阴性AB型血型”作为血液病的相关名词,为国人普及了血液知识,也传递出白血病是液体癌症,不可治愈,通过骨髓移植才有可能康复的观点。白血病并非不治之症,攻克血液病的壁垒,是青年时期梁英民的追梦赤子心。

血液病专业的自身属性决定了梁英民的“行路难”。为什么这么说?先看一组数据:不同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白血病的发病率是10万分之几,也就是10万个人里大约有几个人不幸发病。很多非血液病专科的医生从医一辈子都没接手过一例真实的白血病病例。其次,血液病难在诊断,由于疾病的复杂性,需要血液病实验室辅助诊断,然而,能投入财力和人力从事这项研究的医疗机构寥寥无几。

梁英民坦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血液病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特别是免疫学分子生物知识,还要有扎实的血液病骨髓形态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影像学、微生物学基础,才能在今后的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炼就一双火眼金晴,发现疾病的蛛丝马迹,做到因病施策,合理用药,个体化治疗,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可这条路一开始并不好走,科室仅有18张床位,在国内没打响知名度,收治的多为省内患者。梁英民抓住每一个可以交流学习的机会,在上世纪末国内举办的淋巴瘤新分类病理学习班上,血液病理界的名家悉数到场,梁英民是唯一一名临床医师,他深知,掌握血液病病理的基础,精准诊断血液病,进而指导下一步治疗非常重要,此后,国内几个病理学习班都能见到梁英民的身影。


1992年,梁英民被选派赴香港大学医学院玛丽医院进修,在那里梁英民感受到同僚们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接触到分子克隆技术、白血病免疫分型的流式细胞技术、原位杂交技术、白血病治疗的骨髓移植技术等血液病前沿技术,为他后来的血液病临床诊疗、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学到的知识要在实践中验证。那时起,梁英民养成了吃完晚饭就“泡”实验室的嗜好,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常常忙碌到深夜十二点,遇到棘手且无头绪的病例,他通宵不休。寒来暑往,唐都医院实验楼的保安换了一茬又一茬,最熟悉的“夜归人”始终是梁英民。

梁英民在实验室锻炼出的如侦探一般抽丝剥茧的能力与耐力,在疑难病例诊断上大放异彩。一位跑遍了陕西、北京各大医院就医无果,最终返回西安救治的患者让梁英民记忆犹新。当时,陕西老专家至少会诊过三次的患者高烧不退、全身细胞减少,与北京医院的诊断一致,患者患有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治疗半个月,患者病情反而每况愈下。凭借曾经的检验经验,梁英民心中的疑团驱使他继续探索,仅仅在骨髓里看到了一些恶性细胞组织,但是它又有一些不支持诊断标准的地方,是否从源头上就判断错了?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梁英民决定从患者的基本资料入手,迅速捕捉到了“地质勘探员、野外工作经历、没有做过寄生虫检测”的关键词。顺藤摸瓜,再次做骨髓检测,可能会有突破。极力劝说患者后,梁英民拿到了骨髓样本,随即前往实验室,大脑高速运转的状态让他无比兴奋,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终于,他在巨噬细胞里揪出了“嫌疑犯”——利杜氏体即黑热病的原凶!要推翻之前的结论不是件易事,梁英民彻夜未眠,寻找更多有力的证据。最终,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出院。也是从那时起,梁英民坚持为每一位患者阅片,即使在成为科主任后,梁英民仍保持亲力亲为用显微镜查看疑难患者的血液细胞形态的习惯,这也形成了每周两天血液病科室医生与实验室技术员共同学习交流的传统。

正常的细胞千姿百态,在正常中发现异常是血液病诊断的关键。在实验室,梁英民并不觉得科研枯燥,也不觉得破译疾病密码的过程孤独,有时能探寻到困扰许久问题的答案,但大多时候进展缓慢。对梁英民来说,找到突破口带来的职业满足感,足以抵挡久试无果的漫长岁月。


天道酬勤,梁英民的科研硕果累累,承担国家863重点课题、国家863计划子课题及国科金等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150多篇,SCI50余篇;参编教材2部。科研是衡量学科发展的标尺,梁英民凭借杰出的贡献,先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育才奖金、银奖各1项。2020年被评为西安市"地方领军人才"和西安市卫生领域"西安之星"。

从医40多年来,梁英民长期从事血液病临床科研与教学工作,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各种疑难血液病的诊断治疗中累积了丰富经验,他既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见证者,更是推动血液病学科前行的建设者。从早期单纯的放化疗,到靶向治疗、诱导分化治疗、生物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显微镜下的世界越来越清晰,治疗的手段越来越精准,梁英民组织开展西北地区首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在国内首次提出靶向治疗联合骨髓移植治疗晚期慢粒的策略,克服了晚期慢粒难以移植的“禁区”。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代表了血液科的综合技术实力,梁英民打比方说,血液病肿瘤是患者自身造血系统出了问题,异常造血干细胞如杂草一般不断猛长,一般的杀虫剂也制服不了。移植就是重新翻种这片土地,种植正常的造血干细胞,从而达到造血免疫功能“重生”的目的。


自1990年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获得诺贝尔奖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未停止对它的研究探索。白血病治疗方案中的骨髓移植,实质上就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然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血液病治疗的最大阻碍在于供者难寻,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如果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之间配型成功,或是幸运到在20万人中找到匹配的供者,移植是个小概率事件。

21岁的患者小薛是位在校大学生,平时常感到乏力气短,还伴有牙龈出血,一次血常规检查发现他的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白细胞相对多,显微镜下的异常形态引起了梁英民的注意,果不其然,细胞化学、免疫表现分析等结果证实了小薛患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这消息对于小薛一家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靶向药物对小薛的疗效甚微,辛辛苦苦供到大学的独子仿佛被“宣判死刑”,白血病处理晚了易感染,如果突然出血止不住,短短几个小时就能要命。


一个人没了,一个家可能就散了。梁英民不仅仅能看到疾病本源,更能看到背后的人和情。这一家人的命运可能就取决于显微镜下的方寸天地,悲欢紧系在医生的一念之间。当时治愈白血病患者的唯一可靠的方法是骨髓移植,但不幸的是小薛在骨髓库和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并未找到完全相合的供者。


有没有可能实现有血缘关系配型不完全相合作为供者进行移植呢?当今社会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家族中的表、堂亲戚或父母或子女,如果他们能成为供者,就可以解决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一大难题,白血病就不再是不治之症,而在当时国内外开展半相合移植的报道少之又少,移植成功率很低。此时,北京人民医院学者正在进行半相合移植的研究引起了梁英民的关注,经过交流和讨论后梁英民决定给小薜实施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供参考,小薛的表妹成为当时配型结果的唯一选择并“通关成功”。

作为一名杰出的医生,梁英民勇闯医学禁区,守护患者生命。

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梁英民先后组建、发展了三个血液病科室/医院。

厚积薄发,在唐都医院担任血液科主任的20年,梁英民带领当时在陕西没有名气、院内没有科研成果、没有课题论文的科室,实现质的飞跃,创立并完善了“LD-HA”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治疗方案,组织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靶向治疗与骨髓移植治疗晚期慢粒的策略,克服了晚期慢粒难以移植的“禁区”,在国内首次报道了“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方案,使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科室从早期的18张床位增加到一床难求的120张床位,每年成功开展100多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数量位居西北地区首位,名震全国。


从零开始,西安高新医院血液科在梁英民搭建的平台下,紧盯国际前沿诊疗成果,同步国际血液病先进诊疗,结合自体移植术、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免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项高难度血液病治疗技术,成功实施“Sandwich”方案治疗淋巴瘤颅内多发转移,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科室,声名鹊起。

稳扎稳打,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的起点高,可谓是“含着金汤匙出生”。梁英民在此主导组建了西北地区设备最好的血液病实验诊断中心,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病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覆盖面广,下设细胞形态学实验室、免疫学实验室、细胞遗传学实验室、分子医学实验室和干细胞与转化实验室,可开展的项目齐全,是西北首家中检院质量认证过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机构,全国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后来居上。


梁英民的管理思路很简单:“只要业务好了,大伙自然会跟着你干。”梁英民注重对青年医师的传帮带,不吝在每周的大查房中将熟稔的业务知识倾囊相授,他也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血液病的本质了解清楚,才可以对症治疗。梁英民鼓励青年医师紧跟医学前沿进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如此良性循环,自然能提高自身水平。

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精准诊疗,人类基因组的整体框架出来后,梁英民致力于研究基因的功能、疾病基因组。“说白了就是得某种病和哪些基因相关。”梁英民解释,以疾病的分子生物学为基础,完善诊断和治疗技术,这是未来血液病发展的一个方向。为此,梁英民躬耕于靶向治疗,针对和肿瘤发病相关的某些基因异常,通过小分子药物的方式恢复部分功能;致力于免疫治疗,通过对患者自身免疫状态和疾病不同阶段的评估,适时选择不同的免疫治疗方法,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


在梁英民的未来蓝图上,破译血液病的密码,为更多血液病家庭带来希望赫然在列,而他也已将患者的谢意融入血液,献于他热爱的医学事业。